7月18日上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語言學系闫遜副教授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師生作了題為“Disfluency doesn’t happen in isolation: The benefits of ‘contextualizing’ fluency in predicting oral language proficiency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在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322會議室舉行,由姜禮福副院長主持,我院徐以中副院長,楊微微、李夢欣、牛曉然等教師以及部分碩士和本科學生現場聆聽了報告。
本次報告以口語非流利性(speech disfluency)為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闫教授通過實例展示并讨論了流利性與英語作為二語的口語能力之間的關系。接着,介紹了其團隊的一項元分析研究,研究結果揭示了語速、總量與時長、中斷、修正等口語流利性指标與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最後,闫老師分享了兩項實證研究。這些研究将口語流利性聚焦于微觀層面,基于雅思口語測試和校本口語測試的數據,使用聚類方法分析各種微觀特征,總結出了四種口語流利/非流利性的組合特征,從更細緻的角度展現了口語能力的複雜性。研究結果表明,口語流利性不僅僅是一系列宏觀特征的簡單集合,而是涉及到多個微觀因素的綜合體現。如若考生的口語表達流利性欠佳,可能是由多個不同的非流利性特征共同導緻的結果。因此,需要進一步探究非流利性特征的聚類效應,從而更加深入地考察不同特征組合與口語能力之間的關系。
整個講座過程中,與會的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和闫教授進行了深入的讨論與交流。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本次學術講座,對口語能力及其測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今後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啟示。此次報告不僅豐富了學院的學術交流活動,也為我院師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講座人簡介:
闫遜,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分校語言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以及教師教育與教育心理學,兼任貝克曼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Beckm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員、TESOL Quarterly的欄目主編以及多個SSCI期刊的編委,其研究成果發表于Language Testing,TESOL Quarterly,Assessing Writing等多個頂級SSCI期刊。